你的位置:首頁 > 測試測量 > 正文

微軟單季虧損,深陷“高墻”危機!

發(fā)布時間:2012-08-16

導言:微軟(Microsoft),全世界最大的軟件公司,挺過了金融海嘯,為何卻在2012年第二季,交出了上市26年以來,第一次單季虧損的成績單? 2012年7月20日,微軟公布第二季財報,這一季,微軟虧損4.92億美元。虧損的主要原因是,微軟把2007年買下的網絡廣告公司aQuantive造成的62億美元虧損,一次注銷。

表面上看起來,這只是一次投資錯誤造成的虧損,微軟的軟件本業(yè)營收仍創(chuàng)新高,影響不了微軟的未來。

創(chuàng)新從未成功!光是網絡部門,5年就賠掉三千億

但這個數字卻再次提醒了所有人一件最重要的事:微軟,在網絡產業(yè)幾乎是毫無進展。美國主流媒體如CNN替微軟的網絡部門算了一筆總帳,微軟的網絡部門沒有替公司賺進一毛錢,過去5年,微軟網絡部門已經賠掉了104億美元。

“微軟一點進展也沒有,這才是最大的問題。”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痛批,這季賠掉62億美元就算了,問題是微軟卻連對手的皮毛都沒傷到,微軟推出的搜索引擎Bing5年內在搜索引擎的市占率增加了1倍,但是主要對手Google的市占率僅下降0.2%,仍高達66%。

微軟曾經在20年前以小搏大,打敗巨人IBM,也曾是全球擁有現(xiàn)金最多的公司,高峰時手握600億美元。擁有最多資源。但就如2012年7月美國《浮華世界》特約記者安其華(Kurt Eichenwald),發(fā)表名為〈微軟“失落的10年”〉報導所述,近10年,微軟的創(chuàng)新幾乎無一成功,光是蘋果iPhone手機帶進的營收,就超過整個微軟全公司所有產品營收總和。

股價會說話,10年來,微軟的股價幾乎沒動過,盡管即將推出新操作系統(tǒng),微軟2012年7月3130日的股價,只比2011年8月1日股價高出9%。新出的對手Google,股價卻是微軟的21倍。

這是微軟必須面對的難關,因為,這并非微軟要不要做新領域事業(yè)的抉擇。市調公司Gartner分析師凱恩(Matt Cain)觀察,“如果微軟在網絡產業(yè)失敗,就將給Google創(chuàng)造機會,進而對微軟的Office軟件業(yè)務產生巨大的長期威脅。”

沒錯!若微軟無法加速創(chuàng)新,這將會傷及占微軟58%營收比重的視窗和Office軟件業(yè)務。

歷史資料看來,并非如此。微軟比蘋果(Apple)早8年推出平板計算機,也比Google早5年推出智能型手機服務,合計下來,微軟有7項重要創(chuàng)新的提出都超越對手,但最后都沒收成。

是微軟高傲自大,不稀罕新市場?

事實上,微軟為防堵對手,一直不吝于投資,2011年微軟才用85億美元,并下Skype,之前還曾計劃用400億美元購并雅虎(Yahoo),可見微軟有多想贏得網絡市場。

還是因為技術能力不足?

事實上,如YouTube,或是Google的查找引擎,都只是幾個年輕小伙子在車庫里研究出來的想法,沒有太高門檻,微軟的技術資源絕對辦得到。

但,沒辦法把這些創(chuàng)新落實,真正的問題,是微軟的管理“過了頭”!

一位臺灣微軟前員工觀察,“微軟是一家非常重視數字導向的公司。”

這曾是微軟勝出的關鍵。

一切數字至上!從市調到員工績效指標,都要達標

以做市場營銷為例。微軟總部和各地區(qū)分公司設有一個稱為“Market Intelligence”部門,負責在全世界進行市場調查。大市場一年甚至調查四次,小市場一年調查兩次,小到一個業(yè)務員讓客戶滿意度降低,問卷都能查得出來。

調查的重點不只是比較各個市場的發(fā)展,更是找出每個市場的異常,找到誰做得特別好,“如果他能用同樣的預算,達到兩倍的目標,公司就會用更多數字分析,他是怎么做的,如何復制這一次的成功經驗,”一位微軟離職主管觀察。

連臺灣微軟總經理,一個人就要扛27個績效指標,光是每季去總部報告的營運數字,就厚達22頁。一個公司營收,還可以再拆成數十項指標數字,填滿一整張A3報表,任何一項數字不達標,表上就會標注成紅色。

這是微軟從P&G學來的,本刊記者曾采訪微軟前營運長賀伯德(Robert J. Herbold),他表示,創(chuàng)辦人比爾.蓋茲(Bill Gates)認為,要保持成功,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認清事實,數字,就是了解事實最直接的工具

這是微軟當年打贏文書處理軟件WordPerfect等對手產品的法寶,賀伯德回憶,有一次微軟內部開會,比爾.蓋茲細看市占率細項數字,發(fā)現(xiàn)微軟在某一小塊玩家中的市占率仍輸給WordPerfect,比爾.蓋茲問:“如果真正的玩家不用,我們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市場領導者?”接下來一小時,所有人都在討論如何解決問題。最后微軟調整功能,再攻下一城。

但數字至上的邏輯,也被微軟拿來對待新創(chuàng)事業(yè)。

下一頁:人們不敢犯錯!重獲利而非技術,導致電子書失敗
[page]
人們不敢犯錯!重獲利而非技術,導致電子書失敗

在嚴謹的數字管理下,“績效獎勵也可能變成績效懲罰,”他觀察,如果2012年你有辦法找到創(chuàng)新方法,用同樣的預算讓市場成長一倍,“明年公司就會拆解你的工作方式,要你成長兩倍、四倍,我們要的是工作穩(wěn)定,我當然目標喊成長10%。”

因此,微軟的員工即使明知手上的計劃確實可能是明日之星,也不會冒險。“就算你敢賭,你也要拿出足夠的數字證據,證明投資一定能創(chuàng)造績效”,一位前微軟員工觀察。

原本很有潛力成為新秀產品的電子書部門,其技術開發(fā)團隊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史蒂夫·斯通(Steve Stone)在〈微軟“失落的十年”〉一文中,提到產品失敗的原因,“我們無法專注于開發(fā)對于消費者很有影響力的技術,并被要求去重點思考產品盈利問題。”

在微軟,人們不敢犯錯。文章引述,微軟前軟件工程師布賴恩.科迪(Brian Cody)說,“我如何成為一名更好工程師并不那么重要。更重要的是,我必須思考如何被計劃經理們重視。”

于是,就算微軟感受到外界的競爭,也在外做出大量購并。但當這些創(chuàng)新公司進入微軟件制內,再好的創(chuàng)意,被績效數字框架住,而無法執(zhí)行,最后只是徒勞無功。

微軟重視數字可以被理解。這是一個有9萬名員工,雇用全世界最多軟件工程師的公司,自然需要數字管理,才不會失序。

深陷“高墻”危機!只要愿意為消費者冒險,就能改變


但政大科管所教授溫肇東觀察,微軟也因此跟諾基亞(Nokia)陷入類似陷阱:跳不出自己管理能力建起的高墻,太過精打細算,最后被市場牽著走。

我們無須對微軟的未來絕望,畢竟它在計算機市場仍占有九二%市占率,但他目前的困境,卻是值得我們所有人警惕。我們,是不是也正處于“高墻”內,被自以為的“成功的手段”給綁架?

當年,微軟的成功原因,其實是靠著愿意替消費者冒險——推出革命性的操作系統(tǒng),讓PC因此平價化。現(xiàn)在,微軟仍有機會改變,只要它想清楚,自己為消費者冒險的決心是否仍在?是否真正了解,造就它今日成功的,不是數字,而是消費者!

你是努力的“感受”消費者的變化而改變?還是仍在力拚提升“KPI”與財務報表,兩條路的抉擇,是這變動時代的成敗轉折點,也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。
要采購工具么,點這里了解一下價格!
特別推薦
技術文章更多>>
技術白皮書下載更多>>
熱門搜索
?

關閉

?

關閉